图书介绍

中国经济大论战【2025|PDF|Epub|mobi|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】

中国经济大论战
  • 张问敏等编 著
  • 出版社: 北京:经济管理出版社
  • ISBN:7801181360
  • 出版时间:1996
  • 标注页数:393页
  • 文件大小:17MB
  • 文件页数:415页
  • 主题词:

PDF下载


点此进入-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【推荐-云解压-方便快捷】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。移动端-PC端通用
种子下载[BT下载速度快]温馨提示:(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)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[便捷但速度慢]  [在线试读本书]   [在线获取解压码]

下载说明

中国经济大论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

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。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。

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,简称FDM(免费,没有广告,支持多平台)。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。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。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。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。不推荐使用!后期资源热门了。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!

(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,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)

注意: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: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

图书目录

一、理论风云多变幻1

(一)什么是社会主义:说得清,还是说不清1

邢贲思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1

章圣之撰文,挖苦一种“新的社会主义观”论者2

龚育之诠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4

郑必坚认为:四项基本原则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8

于光远考证:把“公有”认作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不确切9

何伟认为:小平同志没有把公有制、没有剥削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11

罗超: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12

李光远: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旗帜14

王珏说: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是姓社不姓资,姓公不姓私,姓马也姓中15

杨培新痛斥“嫁靓女”,称其为搞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17

董辅礽比喻社会主义经济就好象一盆“八宝饭”18

蒋学模说:以他一生经历,不可能相信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19

(二)生产力标准:硬道理,还是软道理19

胡绳论邓小平的生产力观19

杨耕撰文:“生产力标准”是根本标准,不是唯一标准21

周新城:在任何社会里,发展生产力都不是最终目的22

厉以宁:不要歪曲“猫论”原意23

李明三称:某些人“就是认为共产党组织的存在”“妨碍了生产力发展”24

严思:难道共产党应该改名为“生产力党”吗?25

黎风:经济民主也是一种生产力26

(三)政治经济学:脱胎换骨,还是修修补补27

蒋学模认为:目前不可能构筑出一部完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7

何炼成认为:肃清“左”的流毒,才有可能建立崭新的经济学29

谷书堂认为:重大经济理论应重构,增加实证分析,减少意识形态因素30

曹钢呼吁:政经教材应彻底冲破姓“资”姓“社”的束缚31

谷书堂、柳欣-提出新的劳动价值一元论32

苏星提出: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34

何炼成提出:两种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35

黄佶认为:劳动价值论是循环论证37

胡义成:把马恩的价值理论仅归结为劳动价值论是片面的38

陆家骝分析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逻辑限度39

美国学者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41

(四)论坛纷争:百家争鸣能否“鸣”,百花齐放能否“放”42

龚育之认为:对邓小平思想不能持“不以为新”和“视为异端”的态度42

俞吾金驳斥贬损邓小平形象的舆论44

严思:不要歪曲邓小平同志“不要争论”的含义45

邓伟志倡导:理论家要敢碰敏感问题46

周瑞金强调:争论不要搞人身攻击,不要乱扣帽子47

有林:在改革过程中,要警惕党的高层领导出问题49

王永祥:“分家论”者低估了共产党治理腐败的能力50

何新:国家已陷入严重经济危机,可能失去政治稳定51

宋涛说:马列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54

理人批判“理论马克思主义、革命马克思主义、建设马克思主义”三阶段论55

辛未易驳:以“改革派”自居的“新社会主义”论者57

杨平说;出现了“新左翼”思潮58

陈恺:极左分子煽动群众闹事,自由化分子钻改革60

二、争论不休的所有制观61

(一)所有制:是目的还是手段61

周叔莲坚持“所有制手段论”61

严思批“所有制手段论”62

卫兴华认为:公有制既是手段也是目的63

周叔莲指责《真理的追求》搞“乱扣帽子的大批判”65

(二)公有制主体:坚持还是放弃68

孙尚清认为: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公正的基础68

陈武明认为:公有制是大局稳定的决定因素69

丁冰批判各种“不利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”的言论70

刘国光:将国有制“糊弄”到私有制,会造成整个社会不公平和腐败72

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称:国有工业比重降至25%,公有制比重降至50%,公有制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73

缪建仁、吕韵华:全民所有制要让人人有感觉75

梁中堂:没有理由把今天的公有制形式看得比马克思当年还少76

厉以宁批评建立了公有制就能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观点是“睁眼不看现实”77

周叔莲批评国有制拜物教,提出不迷信任何所有制78

蒋民宽强调: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79

董辅礽质疑: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80

(三)私营经济:姓资还是姓社82

方恭温析私营企业戴“红帽子”现象82

王滨河说:不能让私营企业主入党83

岳歧峰主张:在政治上给民营企业家以应有地位84

秦柳方撰文:不允许用“阶层”来概括私营企业主的阶级属性85

正威:理智、客观、公正地看待私营经济的发展86

袁岳说: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影响已等量齐观88

何伟:官办经济、民办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89

(四)私有化:正途还是歧途90

吴戈列举私有化思潮的种种表现90

宫希魁称:与其偷偷摸摸、无规则的私有化,宁肯要公开有序的“私有化”91

冒天启认为:“私有化”措施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色彩92

周叔莲说:“私有化”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94

王琢说:所有制无关紧要论是私有化主张的遮羞布95

张昆仑:私有产权并非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96

袁木:私有化不足为训98

许毅认为:“法人所有制”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桥梁100

梁中堂认为:国有资产交易不是私有化102

吴易风认为:有些经济学家已陷入“私有化”陷阱103

三、艰难的国有企业改革106

(一)股份制改革:是也?非也?106

陶大镛说:如果要在国有企业中普遍推行股份制,则先得修改宪法106

朱绍文说:对国有企业全面实行股份制是一种倒退107

王珏回答:股份制是否远水解不了近渴?108

晓亮称:“股份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”的指导思想110

俞卫国说:公有制的股份制不可能取得私有制股份制的效益110

俞征:困扰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八大难题111

孙效良认为:发展股份制的关键在于规范化113

董辅礽说:股份合作企业不是也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116

戎文佐说:股份合作制完全有可能长期发展下去119

袁志刚: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最后一顶帽子了121

黄速建: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局限性122

王珏: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能否推进、能否规范,关键在政府124

(二)国企产权;明晰乎?核心乎?125

高鸿业:国有企业的产权明晰程度不亚于私有企业125

王子军挑战高鸿业:公有产权的明晰程度不亚于私有产权吗?125

刘国光说:产权明晰是政企分开的前提127

冒天启说: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——产权制度变革没有实质性进展128

胡钧批“产权改革是企业制度改革核心”论130

杨德明:科斯定理是伪科学,是人为炒起来的泡沫理论131

(三)国有资产流失:听之?任之?132

吴敬琏担忧:如任国资流失,大众将沦为“新贫阶级”132

郭才:国有资产转化为价值形态的交易也是产权私有化133

玉琢评论:“顺德嫁靓女”不符合小平一贯思想134

中策现象:合资嫁接还是国有资产流失135

刘国光认为:对“中策现象”的议论属于姓“社”姓“资”的老问题137

王振中评中策现象,驳“资本没有旗帜”论138

秦海:大量引进外资不等于要让外资控股140

倪吉祥:警惕外商从“控股”到“控市”141

金玉国反映:“合资热”中崽卖爷田不心疼142

(四)国企职工:主人、商品,孰是?孰非?143

宋涛批判劳动力商品论:不能把处于领导地位的党变为由劳动力交换者组织起来的党143

李平:职工地位下降将危及共产党自身的生存145

陶大镛请求:在劳动力商品问题上中央表个态145

卫兴华认为:几届人大代表工人比例下降,表明没有真正确认职工主人翁地位146

闻进:舆论中工人阶级的“主人翁”地位在逐步弱小147

贺天中说:职工当家作主不能靠“恩赐”148

卢昌崇:《公司法》歧视合股公司的职工150

钟启权认为:职工不应向国企提出产权要求150

戎文佐说:职工内部持股将使工人阶级从“四有”变为“五有”152

(五)国企改革思路纵横谈152

洪虎:现在不提搞活国有企业而提搞活国有经济了152

于祖尧驳:不提“搞活国有企业”而提“搞活国有经济”153

卫兴华:国企要有“自主权”,更要有“自主钱”155

张新阶:国企困境不怨产权怨官权156

刘昌黎:国有资产增殖保值的责任在国家而不在企业157

孙勇:不能把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移花接木159

王珏主张:出卖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资产161

张军扩认为: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不现实163

香港学者肖耿先生:国有资产的出路在于搭便车164

杜润生说:国营经济拿出一大块,交给地方三下五除二166

杨培新上书中央:让国企破产不是好办法167

陆涌华:用卖掉好企业的钱改造破产企业168

马英丽等人反映:企业破产,时下权比法大168

戎文佐就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与袁木商榷170

四、改革焦点频频现172

(一)市场经济:众说纷纭寻找答案172

余学本说: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172

胡钧说:不能神化市场的作用,否定集中计划的作用173

李振中说:计划经济不是“一无是处”174

杨德明反驳“不允许有旧体制的半点痕迹”论175

程恩富撰文:不必忌讳“计划调节”176

杨叔进;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让猫公平地捉老鼠177

田国强:许多领导干部还是用搞计划经济的方式搞市场经济178

沈丘人说:计划不是宏观调控手段179

“吴市场”反思市场180

(二)中央和地方:集权分权难两全181

于光远反对提“诸侯经济”181

胡鞍钢谈:“弱政府”和“强政府”181

严文广列举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183

萧功秦论“软政权”和分利集团化184

吴明瑜:藏富于民和地方,有什么不好?186

(三)财税改革担忧多188

胡鞍钢;我国的中央财政陷入了“弱中央”的境地188

魏杰认为:在我国形成诸侯经济、出现政治分裂不过是危言耸听189

杨培新:两个比重下降并非坏事,而是好事190

丛明认为:新税制尚不完善191

羊毛出在驴身上:我国有五成个人所得税被偷逃192

记者呼吁:缴纳所得税,领导人要“以身作则”194

王琢:新的财税改革是“杀鸡取蛋”195

黄达;政府收入太少、财政体制非改不可197

刘磊、李保民: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先天不足198

周其仁献策:建立村庄财政解决农民负担199

(四)金融改革路遥遥200

周正庆披露:金融改革的推进已亮出谱来200

张杰:银行改革路径已到尽头,不变革金融产权制度就没有出路201

戴根有坦言:谨防国有银行步国有企业之后尘203

刘国光说:拿出改革汇率一样的勇气来改革利率205

李晓西告诫:中国利率水平已达全球之冠,再难上调207

杨海群:利率不是市场实现供求平衡的主要机制208

王玉珍文:汇率并轨,人民币能坚挺多久?208

经钟宏归纳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五种思路210

杀牛用牛刀:张维迎提出国企债务重组又一新思路212

陈清泰主张:投入25亿解决1000亿债务重组问题213

王少云:企业“三角债”有了新伙伴——银行“三角债”214

刘遵义建议:用银行作业方式解决“三角债”215

(五)改革方略任评说215

吴敬琏批评“渐进改革论”215

杨培新认为:中国存在类似休克疗法的思潮217

林毅夫认为:战略抉择比制度选择更重要218

潘熙宁剖析:改革为何“试点就成功,推广就失败”220

朱镕基:取消物价局失策,不给“亏企”贷款不对222

杨培新建议:成立比物价局层次更高的物价委员会222

吴易风呼吁:“领导决策机关”“不要只听一派经济学家的意见”224

五、宏观经济冷热观226

(一)失业、通胀谁为祸首?226

朱镕基在清华园谈失业和通胀226

陈岱孙驳:“国民生产总值两位数才过瘾,通货膨胀率两位数不要紧”227

厉以宁认为;通货膨胀无人闹事 失业影响社会稳定227

吴敬琏谈“以通胀抑制衰退”之策绝对不可取228

肖灼基:现在面临的还不是“恶性通货膨胀”,不必惊慌失措229

刘福坦说:物价腾升不可怕230

马凯:通货膨胀是一条铺满鲜花、通向陷阱的危险之路231

刘涤源认为:主张改革开放与通货膨胀并举,将是经济学上的战略性失误232

张卓元:货币扩张引起价格上升三步曲233

(二)宏观调控:几家欢喜,几家愁235

童大林:北方人怕“热”不怕“冷”;南方人怕“冷”不怕执235

于光远称:“过热”概念站不住脚236

肖灼基质疑“资金偏紧就是宏观调控”236

樊纲认为:“发展是硬道理”并不否定宏观调控和防止“过热”237

宋承先说:宏观调控绝对必要,100%正确238

胡代光批驳“谨防利用宏观调控走回头路”论240

丁鹄驳斥“人民银行逼死人”241

马宾说:只有发乱世财的人才会对金融混乱不发一言242

(三)经济泡沫:有人吹来有人灭244

厉以宁称:泡沫经济对中国是灾难性的244

肖灼基:中国不存在泡沫经济245

戴园晨:经济不过热,运行中必然有点泡沫246

李拉亚认为:投机资本吹大了泡沫247

胡喜梅辩析“期货”:“期祸”——“期货”?248

胡培兆说:海南是全国洗钱中心249

(四)中国股市:低迷还是狂热?250

钮文新文:中国股市可怕的不是“低迷”,甚至不是“崩盘”,而是“狂热”250

肖灼基认为:股市低迷极不正常,允许干部炒股是251

程博明称:股市结构不合理是股市低迷的重要原因252

香港金融专家陆向谦说:中国股市既不“低”,也不“迷”254

商季光称:宏观调控是股市暴跌和持续低迷的首要和主要原因254

刘伟说:政府不救股市,“不是共产党的态度”255

王国刚讥议:救市政策“套”牢了证监会256

肖灼基说:股市是所大学校,股民是支突击队257

王宏仁文:中国股市众生相258

夏洪超历数股市之弊端260

吴敬琏搜寻股市大智慧261

证监会人士称:我国应形成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“五足 鼎立”的交易所格局266

田广研文:治标不治本只能使股市昙花一现——困扰中国股市的五大因素267

业内人士称:股市连续低迷是我国新兴股市走向成熟的标志269

陆向谦:当局应成为“裁判员”,不能再当“运动员”270

六、转型期的社会生活271

(一)国事、大事、天下事271

伊尔伯格宁:中国已进入剧烈的社会变动期271

萧功秦:改革中期可能会发生社会性的危机273

付毅慧:农民阶级分化出新的阶层274

李强:中国应防止出现贫民社会277

胡培兆说:现在自力更生精神少了279

老“三大差别”演变为新“三大差别”281

周其仁说;占人口 80%的农民消费的农产品无须多虑282

顾海兵文:现行小康标准存在严重偏误283

张卓元:按月公布各地物价指数办法似需斟酌285

胡继晔指出: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的四大遗漏286

40年天灾知多少 几多人财东流去287

(二)老百姓自己的事288

王林文:’95中国社会经济生活预言288

杨东平文:北京、上海、广州谁领华夏风骚290

陈吉元:抓“菜篮子”、“米袋子”,不能忽视农民的“钱夹子”291

在家庭投资中选择何种投资方式才能获得最佳效益?293

养部轿车得花多少钱?293

三百元好干啥?294

吴仁宝:南方人肯吃苦 北方人能熬苦295

刘玉珍文:城市“绿卡”就象一张旧船票296

鸿沟,横亘在市民和农民之间297

赶夫:市场经济心疼谁?299

七、针砭时弊,旗帜鲜明301

(一)唇枪舌剑反腐败301

丁学良:腐败是改革的润滑油还是改革的腐蚀剂?301

刘迎秋提醒:中国存在权力资本302

吴敬琏说:给权力下海亮红灯304

黄密说:某些“领导干部”“是公有制被削弱的得益者”304

指定“信息披露传媒”——中国报刊中新出现的特权阶层305

佟景春:公车消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8%306

银行在捞黑钱307

厂长经理买文凭,硕士学位快砸牌309

李顺生文:“要饭花子”坐轿车311

(二)众口一词斥浮夸312

杨文增文:“假”祸乱中华,村骗乡、乡骗县、层层骗到国务院312

何去永、晨昕文:浮夸风又卷土重来313

程建平文:“打埋伏”也是一种浮夸317

(三)众目睽睽盯“大款”318

香港《镜报》载文:当今大陆谁最富?318

《福布斯》公布中国富豪名单320

何求文:贫富反差有多大?321

老外盯准了中国5%先富公民的钱袋子323

洋行中方雇员收入知多少?323

中国富裕群体收入知多少?324

数万人打彩碰运气,有几个一夜成暴?325

朱镕基说:现在没有一个“大亨”能和我们政府较量327

顾兆农文:“公费大款”现象327

八、经济学圈无闲言330

(一)文人相敬与相轻330

于光远言:一些“左”的理论家兴趣只在挥舞“左”的棍子上330

陈岱孙语重心长话西方经济学330

高鸿业言:对西方经济学要慎用“拿来主义”331

杨小凯蔑视西方经济学332

吴敬琏缅怀顾准;用鲜血做墨水的笔杆子333

经济学界的左氏风波334

指控:某些经济学家被收买反驳:批评不要人格攻击335

(二)知识“卖”给谁人家337

丛明批评:一些“大经济学家”正成为“大款经济学家”337

柳新元说:不能既是经济学家又是投机家337

于祖尧说:学术研究不能跟市场行情走339

胡培兆称;有的经济学家为新的房地产热推波助澜340

(三)一言九鼎莫轻谈342

于光远强调经济学家在造舆论中的作用342

徐友渔:中国学术思想近十年之走势343

赵为民:站在改革前沿的一些经济学家343

虞月君:时代呼唤经济学大师346

陈听认为,1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,正进入第四个阶段347

谷雨点评两种经济思潮:改革完美主义与发展至上主义349

九、海外来鸿快语多351

(一)蓝眼睛看中国351

萨克斯警告:中国经济改革要小心“陷阱”351

诺奖得主贝克尔说:中国收入差距仍太小352

外国经济学家告诫储户:中国“保值”储蓄不保值353

世界观测研究所所长预测:中国人口增加将吃空世界粮仓355

哈默称:中国权力下放程度已超过美国、加拿大356

美国林南教授论中国农村改革的乡土社会主义357

洋教授美言国有企业:亏损并不表明没有活力359

《日本经济新闻》载文说,外资助长了中国经济过热360

美国媒体惊呼:“中国人在购买纽约”361

(二)黑眼睛看世界363

金正日经济思想录363

朝鲜式的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,不以经济为中心365

越南改革模式:定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366

反思三M:天下没有白吃的美餐368

俄罗斯六大利益集团369

俄、保经济学家论休克疗法四则370

“三M”公司资本家夺权未逞374

陈良:莫斯科正在成为欧洲最昂贵、最时髦的城市377

徐维礼:俄罗斯80%的财富集中在莫斯科378

郭仁松:俄罗斯的暴发户与原苏联政府要人379

附录:精选数据无觅处 片言只字值千金382

各地人均国民收入排名榜382

各地区一、二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预测表383

向商家推荐:各地投资环境排名榜384

我国16省、市、区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一览表385

我国农村离小康还有多远?386

国外及港台地区法定工时一览表388

谁最穷兵黩武?389

世界名牌商标价值’94排行榜390

1994年度销售额前50名商场排名391

后记/编者393

热门推荐